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

軍事獨裁下的農民讀經運動


一小群人一起讀經、討論,並以這樣的體會來生活、行動,所孕育出來的力量,就像不斷擴散的聲波,撞到牆壁,發出長短不一的回聲,繼續回盪在空間中。這力量也像涓滴穿石的細水,看似弱小,卻日積月累地在改變大地的風貌。

在二十世紀,拉丁美洲一個小角落的農民讀經運動,雖曾被軍事獨裁政府鎮壓、毀壞,但是他們激起的漣漪,卻在三、四十年間不斷地擴散,在世界各地激勵人心,讓人重新認識聖經的「基進」性格。本文就是要來介紹這個在索連廷南群島(Solentiname)的農民團體所進行的讀經運動。



  一位詩人革命者
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,蘇維埃與美國兩個巨大的勢力角力,各自資助、扶持自己的外圍勢力。鐵幕裡是共產獨裁,鐵幕外是假自由之名、揮舞著民族主義旗幟的軍事高壓政權。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,是一個軍事獨裁政權在世界許多地區得逞的年代。從亞洲到非洲到拉丁美洲,軍事強人控制著政局,以鎮壓、構陷、逮捕、暗殺等等手段,將人民的聲音惡狠狠地壓下去。
在諸多不同的命運裡,中美洲的小國尼加拉瓜,農民們混合著詩情與靈性的奮鬥,特別受到西方國家的矚目。而美國中情局不斷地醜化「桑定陣線」的革命行動的結果,反而使這個小國的人民成為對抗霸權的象徵。

尼加拉瓜的詩人卡德拿爾(Ernesto Cardenal)於1925年生在尼加拉瓜大湖畔的格拉納達。他的父祖是來自西班牙的貴族,家道殷實,讓他可以享受很好的人文與神學教育。從小就開始寫詩的他,原可以過著清幽浪漫的生活。但是尼加拉瓜的現實世界,讓他不可能只當一個無憂無慮貴族子弟。

在大學畢業後,卡德拿爾與哥哥都進了修院,哥哥是耶穌會的修士,他則於1957年,在美國肯塔基州進了嚴格清修的熙篤會院「客西馬尼園」。在熙篤會院中,他的初學導師是湯馬士‧莫敦(Thomas Merton),一位二十世紀的詩人、靈修者、追尋者。受到莫敦的影響,他開始寫下有力的詩篇,對所處時代加以回應。像這種以詩篇22篇為本所寫的句子:

「我的上帝!我的上帝!你為何離棄我?
我已成了譏刺的對象,人民的笑柄,
所有的報紙都在攻擊我。
坦克車圍繞我,機關槍對準我,
帶勾的鐵刺網與拒馬阻住我的路。
每日我被喝醒,臂上被灼上號碼,
在尖刺圍籬裡,人們拍下我的照片….

但我仍要對我的兄弟宣揚祢,
在我們的大會中讚美祢。
在民中,我要唱出我的詩歌:
貧窮的人將要享受盛筵。
那尚未出生的一代,將會歡喜慶祝。」
(卡德拿爾《詩篇》)


當時,尼加拉瓜經歷了失敗的革命,民主的夢碎。美國中央情報局所支持的蘇慕薩政權,以軍事力量壓制了窮人的反抗,將所有的反抗運動都視為共產黨的同路人加以鎮壓。在古巴暗中支持下,左派的「桑定陣線」慢慢在凝聚勢力。這個國家分裂、癱瘓,人民受極大的苦痛。詩篇22篇裡絕望的呼聲,是全世界受辱、受苦、無處可逃避、無處可安歇的人民共同的哀歌,而這詩篇中的「盛筵」的希望,對當時的人來說,是無比真實與懇切的希望。

這種把聖經的話語以現代生活的經驗加以「鮮活化」、「適況化」的做法,讓人耳目一新成為卡德拿爾後來帶領農民讀經的基本原則。

索連廷南群島(Solentiname)的農民基層團契

1965年,卡德拿爾晉鐸為神父之後,與一位哥倫比亞的詩人開,始在尼加拉瓜湖上的索連廷南群島中的一個島上,建立一種初代教會的團契生活:財產共享、一起工作、一起靈修。加入這個團體的,主要是索連廷南群島的住民,他們都是樸實的農民,有些老人家並不識字。卡德拿爾開始在每個禮拜的聚會裡,讓所有的人都加入經文討論與分享。

他選擇最白話而清楚的聖經西班牙文譯本,從福音書中挑選耶穌所說所行的章節,將經文印給大家讀,同時顧念到不識字的人,所以會先大聲朗讀出來,讓大家都聽得懂。大聲讀出來的經文,會讓人感受到聖經的文字鮮活有力,又有詩意。
讀過聖經之後,大家會先陷入一片沉寂,有時,卡德拿爾會簡短地提出一個想法。然後,就會有人陸續開始講出他對這節經文的看法。卡德拿爾負責將不同的意見整合起來,或是指出可以更深入討論的點。有時,他會告訴大家希臘文的原義裡可以衍生的更深意義。有時,他將大家所分享的重點再次強調出來。但他絕不強勢主導討論,而是讓討論自然地發展著。

在獨裁政府的威脅下,退縮在鄉間、小島上同甘共苦的團契生活經驗,成為這樣的讀經討論的共同基礎。他們分享的是個人樸素簡潔的想法,但是因為日日同在一處,分享一切、在衝突中學習合一的生活經驗,使他們的想法並不至於南轅北轍、互不相干,相反的,許多不同的聲音在共同的生活基礎上交織、激盪,變得更豐富,更能讓福音的光顯明出來。

比如說,對於馬太福音十四章22至33節所記載的,耶穌行走在水面上的故事,有的人看到的重點是耶穌退離眾人、獨自去祈禱,顯出祈禱的重要性,有的人看到的是耶穌在波濤洶湧的水面上的自在平穩,有人注意到彼得的嘗試和他的驚慌。但是幾乎所有的農民,都會在他們的共同生活裡,看到那拍打著門徒的船的波濤:包圍著他們的島的大湖裡,一樣有著颱風帶來的巨浪。

更讓許多人有共同感受的,是他們必須不斷面對的軍事政權前來鎮壓、逮捕、反抗者的「風浪」,還有社會上對他們這樣一個不尋常的團體的偏見、歧視與排擠的風浪。以愛來團結,以信心攜手,一同行走在翻騰不已的危險境地當中,對他們來說,是無比清楚而要緊的福音。


《索連廷南群島的福音》

卡德拿爾將這些農民全神貫注的讀經分享過程記錄下來,編成了一本書《索連廷南群島的福音》,1976年在美國與西歐出版,引起極大的迴響。

西歐、美國的知識份子還在擠破頭,辯論著耶穌行走在水面上的故事,是真有其事,還是一種文學的語言,或是討論著現代人需不需要擁有一個超越自然定律的救主,這些尼加拉瓜農民的讀經分享讓他們感到驚奇。農民們樸素直接地領會聖經的話語在他們艱苦奮鬥生活中點亮的光,他們的分享毫無迷信、愚昧之嫌,反而處處閃耀著西方中產階級社會已經失落的智慧。

這些農民實踐著解放神學的「詮釋的循環」:他們在讀經時,很快就能以福音書中的情境來檢視他們自己的處境,也以他們的團體所面對的種種問題,來與經文交互參照。因此,他們在經文當中不斷發掘到豐盛的力量、得到啟發,於是他們可以帶著這新得到的認知,重新去認識他們共同生活的團體,去分析這個世界與他們這一群選擇不一樣的路的人的狀況,與人、與上帝重新建立關係,參與在改造這個世界、改變舊體系的工作。而這些新的認知、新的實踐,又將成為他們再次讀經時的「新眼光」。

這樣一種清新有力的讀經運動,與生活結合著,充滿了盼望的動力。很遺憾的,卻在1977年,被蘇慕薩政權摧毀了。由於一部份的年輕農民加入了一次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行動,軍隊找到了口實進入這和平恬靜的群島區域,逮捕了過著財產共享的公社生活的人們,也毀掉了他們的家園。

當時,沒有人可以預估在拉丁美洲勢力強大的軍事獨裁的力量,可以持續多久。眼見一個個民主的文人政權被軍頭摧毀,暴力與傷害充斥,浪漫的知識份子也被逼成激越的革命份子了。和平、非暴力的讀經運動領袖卡德拿爾,以義憤與熱情成為左派「桑定陣線」的宣傳者。他說:「福音讓我變得基進了。通過讀新約全書,我成了一個馬克斯主義者。」

1979年,蘇慕薩政權終於被推翻了。卡德拿爾在新政府當中擔任了八年的文化部長。但是他對他所支持過的桑定陣線的腐敗與貪戀權力感到失望而憤怒,終於還是掛冠求去,回到索連廷南群島,重新建立一個在經濟、教育、文化上互助成長的農民共同生活團體。


 盼望的種子繼續在發芽

我在1994年有機會在德國聽到卡德拿爾的演講。當時感受到整個神學院為了他的來到而興奮不已。他在1980年得到德國書商和平獎,又因為他堅持的解放神學路線,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解除了神父職,大家都要來看看這樣一位傳奇人物。

他穿著樸素的長袍、拄著拐杖,背著布包、花白的絡腮鬍,戴著一頂巴斯克帽。他充滿感情地讀著他所寫的詩篇,四周是安靜與渴慕的氣氛。在我看來,他對馬克斯主義仍有太過浪漫與樂觀的期待。但是他有一種天真的認真神情,讓人不禁被他拉進他心目中的上帝國。他還有一種對聖靈的工作的絕對信心。他說,在索連廷南的農民讀經分享,聖靈才是最重要的作者。聖靈將不同的人團結成一個團契,將上帝的話吹入人的內心,又助人去了解、曉悟這道。

的確,雖然索連廷南的公社被毀了,農民讀經運動卻沒有完全死去。更奇妙地,在人的智慧無法掌握、威權壓制無法消滅的情況下,他們的分享聖經、活出福音的經驗,在西歐、美國的中產階級教會裡,重新點燃了老信徒對福音的熱情,讓上帝國可以發芽成長。
卡德拿爾已經八十六歲,仍住在索連廷南群島中的一個島上,從事詩與雕塑的創作,自食其力。他所帶動的,生活與讀經完全結連的團契生活方式,仍在世界許多角落,默默地被實踐著。上帝國的盼望是像滴水穿石。你我也可以開始這樣的實踐之路。
王貞文2011/1/4

可以進一步閱聽的資料:
Cardenal, Ernesto, The Gospel in Solentinmane, Maryknoll:Orbis, 1976
卡德拿爾朗誦他所詮釋的詩篇第五篇: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7BdZUwm47s
電台專訪: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oX-XzHi1J7g&feature=related
卡德拿爾在叢林裡為遊擊隊舉行聖餐禮


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

上帝的獨生子

《南方井邊》約翰福音講義
約翰福音第三章   上帝的「獨生子」



這一章由尼哥德慕的夜訪開始,也出現了施洗約翰的見證,一步步地推展出耶穌是上帝「獨生子」的身份。


ㄧ、尼哥德慕夜訪耶穌 3: 1-2

1. 尼哥德慕的身份介紹:法利賽人,猶太人的「官」(猶太人「公會」 Sanhedrin的成員)。在約翰福音19:39, 他帶了一百斤的香料,照規矩隆重地埋葬耶穌。

問:法利賽派,公會的成員,一般可能對基督的福音持怎樣的態度呢?尼哥德慕又是持怎樣的態度呢?

討論:公會的成員,對自稱是「上帝之子」的耶穌,恐怕是帶著很不信任的態度在觀看。耶穌在加利利造成的轟動,所行的神蹟,應該是會喚起對彌賽亞的盼望的,但是,耶穌和他們心目中的救世主的「樣貌」似乎是有差別的。在一個許多人都自稱彌賽亞的時代,公會成員大概都會很謹慎小心,甚至有點敵意地看待每一個新興的宗教運動。
但是尼哥德慕這位公會成員,顯然從耶穌的作為與教導裡看見很大的盼望,會想要去與祂相遇,面對面談談。


2. 尼哥德慕對耶穌的初步認知:「拉比」,「由上帝差遣」,「有上帝同在的人。」




二、層次屢屢變化的對話 3: 3-15

1.  人生怎樣「由頭來過」?
耶穌這位「拉比」(師傅)一開口的「開示」就是:人若不重生(重新得到生命),就不能「看見」上帝國。
尼哥德慕指出「老」的狀況,懷疑重生的可能性。
當我們眼見個人身心靈的老化,或是體制的僵化,已成形的文化不能再有改革空間時,我們也會提出跟他一樣的問題:「怎麼有可能重生呢?可以重新回到母腹裡嗎?」

2.「由水和聖靈生。」這是耶穌的回答。
在領受洗禮的時候,照理說,就是「由水和聖靈生」的經驗。外在的「水的禮儀」(浸禮或點水禮)讓我們的肉體感受到潔淨、由死入生(如果全身浸入水中再起來),又透過話語,打開內在通往神聖的路徑,聖靈降臨且內住,就像耶穌自己接受約翰的洗禮的時候一樣。


3.「像聽見風的聲音,略略掌握了隨著上帝的意思吹的聖靈之風的存在。」
聖禮是有形的,可以感受到的,但是,內心真正的改變,卻是肉眼看不見,只能用心靈的眼睛感受的。
但你可能稍微聽得到上帝微小的聲音,好定出你重生的生命的方向。
用心觀看,用心傾聽,是一個重生的生命的狀態。




問題與討論:

1. 「重生」的經驗,在許多靈性復興運動裡非常受到強調。然而,這是很難被制式化地描寫的經驗。想一想你自己,甚至整個結構「重生」的可能性吧!

2. 重生的人能「看見」上帝國,會「進入」上帝國,這是在說什麼?是指此生過完之後,會發生的事?還是重生的「當下」或「過程」裡發生的事?




(回憶一下:你們將看到天開了,上帝的使者上上下下在人子身上。)



3. 身為猶太信仰領袖(人民的師傅)無法明白的事:
耶穌是從天上下來,「仍在天上」的上帝之子。
耶穌會被「舉起來」(被釘死在十架上)。像出埃及過程裡,在曠野裡被「舉起來」的銅蛇,這銅蛇是被製造來醫治被火蛇所傷的百姓的。(民數記21: 8-9)

問:仰望被釘十架的耶穌而得到醫治與新生命,曾具體地發生在你身上,或你所屬的團體嗎?「火蛇與銅蛇」的事件,讓流浪在曠野的民眾團體重新有力量,繼續與上帝同行。耶穌的十字架呢?




三、信與不信,光與暗 3:16-21
1.上帝愛世界(通常翻譯成「世人」)。祂的獨生子(耶穌)是給世人的禮物。
2.  但大部份的人不接受這禮物(不信)。
3. 人們選擇黑暗,不願接受光,因為怕自己的行為「受責備」。

問:這是非常有名的段落,許多人都會背誦:「信祂的人不至於滅亡,反而得到永遠的生命」,對你有何意義?





四、施洗約翰的見證:3: 22-36
1. 耶穌也像施洗約翰一樣為人施洗,有點彼此競爭的緊張氣氛。但施洗約翰再次強調:我只是給他做見證,耶穌才是基督。
2. 施洗約翰將耶穌比喻成新郎,將自己比喻成新郎的朋友,因為聽見新郎來到的聲音而喜樂:「祂必興旺,我必衰微」。

3. 萬有都被交在耶穌手中。
4. 信者有永生。

問:「永生」在目前對你有何意義?是肉體的永存?是基因的延續?是精神的永存?名字的永存?所屬團體、教會的永續?




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

井邊相遇 -- 約翰福音第四章

《南方井邊讀經》
約翰福音第四章 井邊相遇

我們終於來到了「井邊」。耶穌從猶大地區要回到加利利,路過撒瑪利亞。在這裡,與一位來井邊取水的婦人有了一段非常有意思,也常被誤解的談話。

被誤解的原因,是戴上「父權主義」的眼鏡在觀看。在父權主義的眼光下,一位撒瑪利亞的婦女,根本不可能與耶穌平起平坐地聊起「形而上」的事。但這看似日常生活的場域裡,確實因為兩人的對遇,而談及許多「超越界限」,「超凡入聖」的事。

上帝的啓示無處不在,與基督的對遇可以發生在生活裡的每個層面。一位被猶太人看輕的撒瑪利亞婦女,所領悟的,不會比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尼哥德慕少。





ㄧ、耶穌是怎樣來到這口井邊的?4:1-6
在猶大地區的宣教與洗禮進行得熱烈,已經引起猶太人當中敬虔的法利賽派的注意,耶穌要回加利利,也許是避一下風頭,也許是減低正面衝突的機會。
回加利利的路,會經過撒馬利亞。他們一行人經過「敘加」這個城市,這裡有古井,被稱為是雅各的井。
撒馬利亞人被猶太人看輕,視為血統不純粹,在被擄與流亡的日子裡與其他民族相混了。但他們仍自認是雅各的後代,崇拜耶和華上帝。只是他們並不以耶路撒冷為信仰中心,自己還有別的聖地(比耶路撒冷更古老的「示劍」。)

二、肉體的口渴與心靈的口渴 4:7-15
正中午,井邊有一位婦人出來打水。耶穌向她要水喝,開啓了談話。
這個「正中午」的時間很奇妙。戴著父權主義的眼鏡來看這段經文,很容易去想像這個女人可能會因為她一再換丈夫,現在又與人同居的身份,被社會唾棄,而需要趁中午井邊人少的時候出來取水。真的是這樣嗎?(下面再詳細討論)

這裡我們也可以這樣看:這個「正午」的相遇,和尼哥德慕趁著黑夜來訪,是個對比。

從經文看來,這個婦人又機敏又有知識,也很懂得保護自己。她首先提出「猶太男人」對一個「撒瑪利亞女人」討水喝,並不符合當時的社會規範。
但是這個猶太男人(耶穌)說,他自己是擁有活水的人。反而是她應該向他討水。
婦人說:這是我們祖先雅各留下的井,餵養了好幾十代的人們,你比雅各更偉大嗎?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嗎?
耶穌以我們常常背誦的經文回答她:「人喝了這水,還會再渴。人若喝了我所賜的水,就永遠不渴,這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,直湧到永生。」

這位婦人的反應是:她渴慕這喝了就不再渴的水。

她還停在肉體的層次,希望可以不再勞苦地取水,還是已經懂得耶穌所說的水,是在心靈的層次?



三、關於丈夫的話題與以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  4:16-30

耶穌要這位婦人去叫「丈夫」來一起領受這「活水」。但是她說,她沒有丈夫。
在這裡,這位婦人一次又一次的「失敗」生涯被展現出來了。

父權主義的解經者喜歡在這裡看到一位「敗德」的,性饑渴的,聲明狼藉的婦人。
但是,比較貼近那個時代的情況的,是她所嫁的人都很快地死了,不管是因為戰爭還是疾病。甚至有可能她得遵從「利未拉特」婚俗,就是哥哥去世,弟弟得娶寡嫂的舊規矩。因此她一共嫁了五次。
不管是「敗德的女人」,還是「掃把星」,她的婚姻問題確實是會把生命力都耗盡的。在井邊與耶穌相遇的時候,她可能有一起生活的伴侶,但已經沒有傳統婚姻的名份。

耶穌把她的狀況說了出來。她也沒有惱怒,反而說耶穌是先知。
然後,換她提出看似不相干,卻很重要的問題:哪裡才是真正的聖地?哪一套宗教規則才是正確的?

其實這個問題,和她的生命一定是非常相關的。
耶穌回答她,在哪裡都不是最要緊的,上帝並不受空間拘限。重要的,是要以心靈誠實敬拜上帝。

於是她得到解放,得到自由,成為一個宣講者。泉源從她湧出。

討論:

1. 她並不是一個「敗德的女人」,但是她現階段的生活方式,可能不是一般社會視為美滿的生活,所以被邊緣化了。在我們生活的社會裡,一樣很容易把一些過著不尋常生活的女性擠到社會邊緣去。喪偶、失婚、離婚、甚至選擇單身,就可以把一個女性逼到社會邊緣。在教會的團體裡,更是這樣。
渴望被愛、被瞭解,渴望肉體與心靈的生命都能得到豐富的滋養,原本是人最基本的慾望,但是一旦被視為邊緣者,往往就被剝奪了這最基本的人權。

2. 在我們當中,在陌生的文化中耗盡體力為我們看顧老人的外籍看護,流落街頭的遊民,性工作者等等,也在問著:我要怎樣得到那永遠不再渴的泉水?我要遵行哪一套宗教守則或社會規範,你們才願意把我們當人看?你們願意瞭解我們的信念?我們的儀式?我們視為神聖的東西嗎?
耶穌說:上帝是個靈。意思是說祂無所不在,不受一定的儀式與規範限制。要與祂「相親相愛」,就是用「心靈和誠實」來敬拜祂。
心靈和誠實,是每個人都有的。不管何種民族、怎樣的社會地位、怎樣的靈性養成經驗,所有的人都有一顆心,跟真誠面對自己的可能性。
耶穌要我們去開發這樣的可能性,而不是要我們去跟隨一套僵化的體系。

3. 在LGBT團體追尋婚姻權的時候,也提供我們新的眼光來觀看:當這位撒瑪利亞婦人回答說:「我沒有丈夫。」並得到耶穌肯定的時候,她很可能是生活在一個女性的關係裡,有一位支持她,與她同行,卻不被社會視為「丈夫」的伴侶。耶穌沒有看輕這樣的關係,祂只是平靜而真實地說出這位女性所走過的,可能很艱苦的婚姻之路。
當這位婦女得到「活水」,她當然就是要和現在的伴侶分享。耶穌也要這位伴侶一起來,享受這生命的泉源。
就像我們在LGBT團體中看到很多這樣美好的關係,就像我們團契裡的姊妹,就是因為碰見她的伴,而成為基督徒,一起熱心地讀經求道。從這段經文看來,耶穌對這樣的關係,有非常棒的教導:「以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。」




四、不再饑渴的撒瑪利亞人 (四: 31-45)

1. 與撒瑪利亞婦人的「談道」,不但讓這位婦女得到心靈的滋潤,得到力量去宣揚,耶穌自己也覺得飽足而喜悅。
(分享上帝對人的「美意」,與人對談,是彼此培力,而不是一味付出而已。)

2. 耶穌對門徒說:「你們要去收你們所沒有勞苦的,別人勞苦,你們要享受他們所勞苦的。」
文化運動、社會運動與政治運動裡,都很在意自己的勞苦「被別人收割了!」但是這種「這群人勞苦,另一群人收割」的情況是常見的。教會的成長也常常是這樣。
耶穌要跟隨祂的人意識到:我們所收割的,並不是我們所辛苦栽種的。有太多人在我們前面努力,並且是上帝讓它成長,不是我們的能力讓它成長。

有哪些人勞苦過?
            a. 最近的一位,就是在井邊與耶穌相遇的婦人。
            b. 在撒瑪利亞地區,顯然已經有許多人是盼望著上帝國、期待基督的。有不少人宣揚過上帝國的信息。他們的努力,讓人心已經預備好了。

這是「在計劃之外」的「收割」。門徒也許會覺得在撒瑪利亞宣揚福音的時機還沒有成熟,但是因為井邊的婦人的出現,這個時機竟然就已經在眼前!他們一行人在撒瑪利亞住了兩天。許多人「親眼看見」耶穌,體會到他就是他們所期盼的基督。

加利利人本來不大理睬耶穌,但是祂從耶路撒冷回來,名聲就不大一樣了。如今有許多人接待祂。
這是很有趣的現象。在約翰福音裡,耶穌在加利利與耶路撒冷之間來來回回地走著,在「路上」發生許多事。


五、迦拿--迦百農的奇妙醫治故事(耶穌所行第二個神蹟)四:46-54


耶穌又到了迦拿。遇見一位大臣。

迦百農是羅馬帝國軍隊駐防的地方,有一個希律王底下的大臣的兒子住在那裡,生病快要死了。大臣來求耶穌醫治他的兒子。
耶穌不用自己去迦百農,只是與這個大臣談話,這個「兒子」就已經好起來了。
這是一個「使人信耶穌就是基督」的神蹟。

這個大臣與耶穌的對話很有意思:
「我的兒子快要死了,求祢醫治。」
「若不見神蹟奇事,你們總是不信。」
「求祢趁我的孩子沒有死之前,到那裡去吧!」
「回去吧!你的兒子活了。」

迦拿水變酒的神蹟,和這個醫治的神蹟裡,耶穌都有祂的「時間」,都顯出很從容的樣子。
他自己並不勞碌奔跑,也沒有任何特別的「儀式」。沒有呼喚眾人注意,沒有一絲一毫的「表演」特質。
認得出他所行的是「神蹟」的人,就會信。一切都在日常生活中靜靜的發生。和現在的醫治特會大異其趣。

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

處女之泉




兩個禮拜前,「南方井邊查經班」讀著撒馬利亞婦人的裡面有「基督話語的泉源」,一位朋友提起柏格曼的《處女之泉》裡結束的一幕:
在被殺害的女孩倒臥的地方,泉水汨汨地湧出來。上帝用清潔的、充滿生機的水流,默默地回答許多痛苦的問題。

上個禮拜把片子找出來再看一次,再次被那了不起的影像感動了。

故事很簡單:騎士家的女兒由女僕陪著,騎著馬穿越荒地,要去教堂奉獻蠟燭。在路上,單純的女兒高高興興地停下來,與三個孤兒一起野餐。沒想到他們姦殺了她,搶奪了她漂亮的衣服,把她丟在野地裡。
三個強盜殺人者帶著搶來的東西,到騎士的農莊投宿,求售,因此曝露了惡行。騎士潔淨自己,帶著刀,將三個年輕人殺掉,為他的女兒復仇。

三個年輕人被殺,並不能解決如潮的痛苦。所有相關的人都還在難過地自責:陪伴的女僕承認自己對女兒滿心嫉妒,所以看到她受到暴力對待時,她沒有挺身相救。母親自責說:「她曾是我最愛的寶貝,但是她長大以後,和父親比較親近,疏遠了我,我因此恨她。」
他們找到了女孩的屍體,僅剩一件凌亂的單衣,臉上被撒了沙子。

「上帝,這一切都在你的眼裡,你看著她被殺,你看見我的復仇,你允許這一切發生!」騎士跪倒在沙地,憤怒地向上帝呼喊。

就在這裡,在這個充滿傷痛與疑惑之處,騎士向上帝許願,他要親自用他的雙手,建起一個石造的教堂。
她們把女孩的身體移開時,水泉冒了出來,起先只是小小的水流,很快地,已經形成水窪,自責而痛苦的女僕跪倒在水邊,讓水洗淨她滿佈淚水與泥土的臉。水繼續咕嚕咕嚕地流出來,每個人都可以用手掬起水來,清潔自己,飲下清新的水。
母親可以用這水清潔她受苦的孩子的身軀。

一個暴力與死亡的地點,就要轉化為聖境。
我們住在天天都有暴力和傷害發生的世界,我們看到許多無辜者的死亡,聽到嚷著要報復的聲音。
但願有清新湧流的泉源,在我們當中,洗去所有的憤怒與自責,餵養所以饑渴的心。

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

耶穌的母親與第一件神蹟(約翰福音2,1-12)



在約翰福音裡沒有記載基督降生的故事,也沒有家譜,只描繪了「道成肉身」的奇妙意境,強調基督是上帝的獨生子,本身是萬物之源。但是,「耶穌的母親」在這本充滿象徵的福音書當中,仍有她獨特的地位。約翰福音不強調馬利亞以「童貞女」之身成為「救世主的生母」的角色,而是強調她作為一個「母親」對成年的耶穌的信賴,以及她對初代教會的意義。她是耶穌的追隨者。

約翰福音中關於「耶穌的母親」的描述主要有兩處:在加利利的迦拿,她參與並促成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;在各各他的十字架旁,我們再一次遇見她,在一群追隨耶穌的婦女當中(約19:25),在受難的時刻陪伴耶穌。她的登場在約翰福音中雖稀少,卻都在重要時刻。

在十字架上受苦痛而瀕臨死亡的耶穌還在人群中看見他的母親,並對她說話,將她交託給「祂所愛的那位門徒」(19:26)。我們可以把「祂所愛的那位門徒」了解成是一個教會或是一群基督徒,他們在基督已經不在世間行走的時代,繼續努力活出福音的見證,「祂所愛的那位門徒」把她接到自己家裏去(19:27),並把她當成自己的母親。這個行動意義是:她在這一群初代基督徒當中,在耶穌所愛的人群中,繼續扮演著「母親」的角色

這位「母親」是初代教會的「寶」,是力量的傳遞者,在她的身上凝聚著對基督的記憶,由這個記憶出發,她繼續在信仰裡生養﹑培育。

母親在場

約翰福音第二章,迦拿婚宴上的奇蹟就是這樣一個關於基督的記憶。我們可以由這段經文來看,耶穌的母親怎樣參與祂的傳道事工:

耶穌和他的母親相遇在迦拿的婚宴上。約翰福音的敘述方式很值得我們注意:首先,我們讀到說,這個婚宴是在耶穌由伯大尼回到加利利之後的「第三日」舉行的。在之前發生了什麼事呢?在這之前,施洗者約翰在約旦河邊見證說,耶穌就是真光,是神的羔羊,是將要用聖靈給人施洗的,是神的兒子。因為約翰的見證,開始有人追隨耶穌,並輾轉相告,這一大段記載,結束在一句耶穌對祂的門徒拿但業所講的一句話:

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,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。」(1:51)這是一個充滿希望而令人興奮的應許,令人想起雅各在伯特利所見天梯。而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,基督本身,要成為天梯。

講過這一句話的第三日,有讓我們感受到「天開了」的事就要發生。
這事發生在遠離耶路撒冷宗教權勢中心的地方,在偏遠的加利利,發生在一個日常生活時常可見的場合— 一個婚宴。有兩人要開始一個新的生命階段,有兩個家庭﹑兩群朋友要彼此融合。聚集在婚宴上賀客,在歡宴中彼此對話﹑彼此認識,他們在調整彼此的親疏關係,一起興奮地向舊的生命階段告別,一起祝福人生新階段的開始。

   在加利利的迦拿,有個婚宴。
我們讀到關於這個婚宴的第二句是:「耶穌的母親在那裡。」耶穌的母親在場,她在一個日常﹑卻很令人興奮的場合,處於一群彼此關聯﹑心中帶著對新生命希望的人當中。顯然地,她屬於他們,是他們當中的一員。也許那一對新人是她從小看到大的親戚鄰舍的孩子,也許她正與他們分享她的生活智慧。
耶穌和祂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。主角登場了,但我們還看不出,在這樣平凡的吃喝宴樂中,有什麼奇蹟會發生,讓人看到「天開了」,感受到神的大力量。
到此我們只知道:祂的母親在場。

母親的催促與信任

    宴會進行到一半,沒有酒了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詩篇中說「酒能悅人心」(104:15)。酒,在這裡象徵著一股使人歡悅的力量。

我們都有過經驗,就是在一個歡喜的場合,忽然起了紛爭﹑有了傷害,或是痛苦與悲傷的記憶突然浮現,於是,歡悅的力量突然枯竭,一個喜洋洋樂融融的家庭﹑團體,因為失去歡悅的力量,分裂成許多孤寂的個體,不再有團契的感覺。
耶穌的母親警覺到,在這一群人當中,歡悅的力量正在消逝﹑枯乾,就像許多敏銳的,「眼觀四面,耳聽八方」的媽媽們一樣。有意思的是,她沒有任這個情勢繼續發展,或覺得跟自己沒關係無所謂,而是馬上帶著無限期待跑去告訴她的兒子說:「他們沒有酒了。」(2:3b)她信任她的兒子,深知祂不至於眼睜睜看著這樣一個「希望的團契」變得枯竭疲憊。
「婦人,我與你有什麼相干?我的時候還沒到。」(2:4)耶穌的回答讓我們不禁想要為這位母親打抱不平。但是她自己卻一點兒也不介意,把這樣的回答當成應許,快樂地吩咐起負責婚宴的人,當照著耶穌所說的來行。當祂的時候到來,人們開始聽祂的命令行動。

耶穌的吩咐,一點兒也不困難達成:把水倒滿石缸,再舀出來。很日常的動作,奇蹟卻在日常的動作中完成—潔淨用的冷冽清水變成香醇好酒。祂將使人合睦的歡悅力量賜給人,而且豐盛而有餘。

     母親的同在與代求
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件神蹟,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,顯出祂的榮耀來。」(2:11)
按照約翰福音的記載,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,追隨祂的人第一次經驗到「天開了,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。」
祂的母親在這個神蹟中在場,而且還扮演了一個神蹟的催促者的角色。這個神蹟在歡宴的人當中出現,讓即將枯竭的歡悅力量再次出現。耶穌的母親屬於這一群歡宴的人,警覺地看出他們的需要,為他們代求,以信心和耐心等待她的「第一個神蹟」。
因為她曾參與了這個「歡悅力量再現」的神蹟,當她的兒子離開,祂的追隨者只能靠追憶與故事來堅定信心時,她成為祂的追隨者的母親。
我想起好些經驗到喪子之慟的母親們,把過去與孩子同在的歡悅與痛苦記憶藏在心裡,由那裏汲取力量,自己成了眾人的祝福。讚美這些母親!



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

耶穌在迦拿--恩典與喜悅的筵席


圖:Vermeyen:迦拿的婚筵

清潔的水倒進空空石缸,
舀出無限歡悅佳釀。
人品嚐驚喜,
卻不知這一切從哪裡來。

負責管理的人,
不知道自己所管理的筵席
瀕臨耗竭與匱乏。
但是那位母親,
覺察,
代求,
等待。

行動的時刻在祂手中,
只管辛勤倒水,
由空虛到充滿。

豐盛的改變就要開始。
潔淨的水倒入石缸,
舀出滿滿恩典喜悅。

耶穌在加利利的迦拿,
在快樂與忐忑不安的人群裡,
祂給予永恆歡悅的力量。
在美酒香氣裡恩典無窮盡,
祂的榮耀第一次照亮黑暗。

願我們也都品嚐驚喜,
並知道這喜悅的力量從何而來。
潔淨的水倒入空空石缸,
舀出最美佳釀。

圖:Giotto: 迦拿的婚筵

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

南方井邊讀經:施洗約翰見證基督

南方井邊讀經分享 5月15日
約翰福音一章15-34節
  1. 15 -18 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獨生子
    a.
    恩典真理與律法相對應,摩西與耶穌基督相對應。
    b.
    看不見的神,和看得見的神子耶穌基督相對應。

    討論:「律法」其實就是一種宗教儀式與宗教團體生活的守則,以及社會的規範,現代中文譯本直接翻成「法律」。
    不過,在猶太人的脈絡裡,「律法」不只是十誡與條文,而是被上帝揀選,與上帝立約,經驗著上帝同行的共同記憶,以及根據這樣的記憶所發展出來的生活方式。
    遵行摩西的律法,對猶太人來說,是在動盪的時代、失去國家之際,緊緊抓住的身份認同。
    摩西所經驗到的上帝,是為以色列民立了律法的上帝,透過遵行律法,以色列民可以找到通往上帝、認識上帝的「道」。
    在耶穌基督身上顯明的上帝之「道」,卻是那看不見的「恩典」與「真理」。恩典是「法外開恩」的慈愛。照著公義的律法,人類是與上帝隔絕了的,但是因著祂在基督裡的「恩典」,祂彰顯了自己,人可以認識真理,得到新的、屬靈的生命。

  2. 19-28 從耶路撒冷來的質問--宗教權威者來審核約翰的身份

    a.
    由耶路撒冷派來的宗教權威者,帶著對彌賽亞(基督)的盼望,想要瞭解約翰的角色。約翰堅守「見證者」的身份。

    b.
    約翰為人施洗的意義。
    「求祢將我的罪孽洗除淨盡,並潔除我的罪。」(詩篇51:2
    「上帝啊!求祢為我造清潔的心,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(堅定)的靈。」(詩篇51:10
    討論:約翰到底憑著怎樣的權柄在施洗呢?並不是這個既定的宗教權威組織與結構所認定的權柄,而是直接從上帝來的。他所有的權柄,都來自「差遣」他的那一位。
    (路加福音很用心地把他描述成祭司撒迦利亞之子,但是約翰福音的關懷很不同,強調的是施洗者約翰乃是直接由上帝差遣的。)

    約翰所施行的洗禮,是潔淨自己身心與悔改轉向上帝的禮儀,也可能是加入約翰所代表的宗教運動的一個記號。
    「耶穌運動」也接納了這個洗禮的儀式,成為基督教很中心的神聖禮儀。

  3. 29-34 上帝的羔羊
a. 真正能除去這個世界的罪的,是這隻「上帝的羔羊」。他會被殺,被獻為贖罪祭。
b.
約翰所施行的洗禮,是為了「顯明」耶穌,讓真正能除去罪孽的那一位被世人看見。
c. 約翰在這裡,甚至不是以禮儀或特別的權柄觸動「聖靈降臨」的人,而只是聖靈臨在並內住於耶穌的「見證人」。他用銳利的心眼看見並證明了耶穌是上帝之子。
(和《路加福音》的描述有極大的不同:路加福音用誕生故事努力地說起約翰和耶穌的關係緊密,但是在《約翰福音》裡,施洗約翰卻一再強調,他之前不認識耶穌)


討論:
「洗禮」的經驗分享與探討:
因為小帳棚的成員來自各種教派,所以有豐富多元的洗禮體驗。記下一些要點:

*有人在很年輕就「受浸」,換上白衣,走上講台,走下梯階,整個人浸入水中,很有趣。但是因為太年輕,所受的信仰裝備也還少,其實無法體會「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」的感受。因為現在換了性別與名字,其實完全是個新的人了,還挺渴望再接受一次洗禮。

*長老教會與許多普世教會一樣,都尊重其他教派所施行的洗禮,不會要求想要加入長老教會的他教派信徒「再洗ㄧ次」。頂多會有一個告白信仰與握手接納的儀式。
*有人是在嬰兒時期就由父母抱著,「受洗歸入教會」,長大之後,出於自願,覺得有感動,再接受堅信禮。堅信(堅振)之前有信仰教育課程。堅信禮是個人在眾人之前做信仰告白,並被接納成為教會成員。
理論上,洗禮與堅信之後,會成為這個教會的成員,教會其他人也要一起來扶持、幫助他的信仰成長。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對本來所屬的教會有足夠強烈的認同,也有人洗禮之後,想要再流浪去尋找自己的信仰之路。

*在「同光教會」受洗是非常美好的經驗,信仰的熱情被點燃了,重新與上帝和好了。但是,在某些情況,在某些基督教的團體裡,或面對長輩的詢問,卻很難高興地分享自己的這種美好的信仰經驗。為了不要透露自己的性別身份,怕被問起:「在哪間教會受洗的?」原本生命裡很喜悅的事,也暫時無法與家人共享。
*洗禮是個人與上帝的約,即使不能馬上公諸於世,這個約還是很堅定,也很美好。
*外在的洗禮是一個看得見的記號。但是耶穌的「靈洗」在每個人心裡所發動的思想、決心與行動,外人不見得看得見,但是內在世界裡充滿耶穌基督的愛,充滿聖靈所給予的力量,會改變一個人,改變一個團體的。




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

藉真理成聖--梁哲懋牧師講道分享

藉真理成聖(梁哲懋牧師 2015.5.17 講於台南鹽行教會)
約翰17:6-19

今天的經文是約翰福音書裡耶穌「臨別贈言」(15-17章)裡頭耶穌禱詞中的一段。在這一篇禱詞中,耶穌為屬於自己的人禱告,不過在關於門徒與世界的關係上,卻好像是一段繞口令,一下子不屬世界,卻又不讓他們離開世界,一下子又差他們到世界。

在這當中,耶穌特別兩次為門徒的「成聖」禱告。「神聖」是所有宗教都有的觀念,因為信仰的對象必須是超越的,而「神聖」這個字眼便有著「分別」的意涵,因為分別而與眾不同,因超凡而入聖。為了維持信仰對象的神聖,所有關於神的一切都必須被「分別出來」(成聖),不論時間或空間。
就像禮拜堂、寺廟是神聖空間,因此在建築上會運用裝飾、色彩、光線,藉著視覺告訴蒞臨者這事被分別出來的神聖空間;有時也會運用嗅覺(焚香)讓進入者警覺該空間的神聖性。為了保持空間或時間的神聖,接踵而來的就是各式各樣的規矩,甚或禁忌,例如:禁止在禮拜堂中飲食、嬉戲、或是演奏世俗音樂的樂器。由於「潔淨」的概念也常被用來和「神聖」結合,因而發展出某些潔淨的儀式來神聖化某些曾被污染的空間,更會為了保持「聖潔」,而將那些被認為不潔的人或物排除在神聖的空間和團體之外。



耶穌在這段禱詞中,以「分別為聖」來界定基督徒與世界的關係,但卻和多數的基督徒團體所認定的方式有所出入。耶穌以自己作為基督徒與世界關係的典範(14、16節兩次提及「他們不屬世界,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」)— 門徒和自己一樣都被差遣進入世界,卻都不屬於世界。而這「不屬」並不是說基督徒不是這世界的一部分,「屬於」的意義在於被管轄、宰制的意思。以前的觀念,子女屬於父親、妻子屬於丈夫,背後的意涵是:父親對子女具有管轄權,丈夫對妻子亦然。所以耶穌所祈求的是,門徒生活在這世界,卻不受這世界的管轄,亦即不受世界的標準與價值宰制。這就是門徒有所「分別」(成聖)之處。

不過,這「成聖」(分別)並不是藉助著儀式或禁忌,或是將不合格(不夠聖潔)的人排除在外,而是因為「真理」,也就是「上帝的道」(17節)。
在約翰福音書的脈絡中,這道、這真理就是耶穌基督。這個陳述也常被許多基督概念化為「藉著耶穌基督的贖罪,我們基督徒得以成聖」。但這並不是約翰福音書作者想要表達的,因為在第6節就清楚地載明這道是要讓門徒「遵守」的,因此讓門徒得以成聖的是耶穌基督所展現出來這個道,是耶穌基督以自己所顯明的標準與價值,屬於祂的人就遵守這樣的標準與價值,屬於世界的人則按照世界的標準欲價值。



那麼,耶穌所帶來的標準與價值又是什麼呢?
約翰福音13章中耶穌與門徒的最後晚餐並沒有聖餐的設立,只有為門徒洗腳作為以及彼此洗腳的吩咐。而這段記載也成為許多基督徒爭相仿效的戲碼,羅馬天主教更在每年的受難週舉行由教宗為12為孤兒洗腳的儀式。不過,這段最後晚餐的經文其實重點不在洗腳,而在耶穌洗腳的時機與這動作的意義之間的強烈對比。如果我們細讀經文,就會發現耶穌做這動作的時機是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祂手裡」「知道自己是從上帝出來,又要歸到上帝那裡去」,即:耶穌知道自己被交付的使命即將結束,並且所有的權柄都交在祂手中。

當一個人手中握有絕對權力的時候,他會怎麼做?按照世界的方式,他會運用權力創造自己的利益,再以利益鞏固自己的權力。從幾個月來台北市政府所公開的資料來看,台灣社會的權力者與財團之間互相勾結的情況,以及權力與金錢之間互相創造的利益已到達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。這就是「屬世界」的作為。



但當耶穌知道手中握有一切的權柄時,卻讓自己成為最卑賤的奴僕。在猶太地區的大戶人家門口都會放置水缸,為的是迎接客人到來時可以為他們洗腳,但這項工作絕不會由主人親自為之,都是由奴僕來做。當耶穌知道自己大權在握時,「從席中站起來,脫了衣服,拿一條手巾束腰;隨後把水倒在盆裡,就洗門徒的腳」。耶穌以自己為典範所交付給門徒上帝的「道」(真理)是:權力是為了服事,為了服事需要的人,而不是為了創造自身的利益。這樣的道(真理)才是讓門徒成聖(有所分別)的途徑。

基督徒被耶穌差遣進入世界,卻也被期待要和這世界所奉行的價值與方式有所分別。因為基督徒在這世界的使命是以耶穌基督為典範,以服事來活出分別,以憐憫來成就聖潔,為有如此才可能讓我們的世界愈來愈朝向上帝真實的治理邁進。問題是:這是我們今天的教會內部權力運作的方式嗎?

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

施洗者約翰


圖:耶穌接受約翰的洗禮,傳統正統教會圖像

在那個時代,遇見耶穌之前,人們先認識的是「施洗者約翰」。
像一個希伯來先知一樣,他傳揚著「悔改」的信息。他呼籲:上帝國就要來臨了,回轉到上帝的路,才能逃避將來的憤怒。他也開始一種儀式,深深地影響了後來的基督教,就是「洗禮」。
約翰的洗禮,是潔淨自己,迎接生命新方向的洗禮。也許有著詩篇51篇的精神:
「求祢將我的罪孽洗除淨盡,並潔除我的罪。」(詩篇51:2
「上帝啊!求祢為我造清潔的心,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(堅定)的靈。」(詩篇51:10


圖:在曠野中的施洗者約翰,Hieronymus Bosch

四本福音書都提到這位耶穌的「先驅者」,約翰宣揚著,彌賽亞就要來臨了,他把自己定義為「曠野裡呼喊的聲音」,「預備主的道,修直祂的道路的人」,他不以彌賽亞自居。
圖:在曠野裡的施洗者約翰, Caravaggio


他住在曠野裡,像一個從這個世界引退去苦修的宗教人,他的生活樸素單純,「穿著駱駝毛的衣服,腰束皮帶,吃的是蝗蟲野蜜。」(馬可福音一章6節)這種造型,和耶路撒冷的祭司是很大的對比。祭司穿的是細麻布的以弗得(袍子),吃著細麵餅和各樣牲祭。

路加福音還有施洗約翰的誕生故事,特別寫出施洗約翰和耶穌在各自母親的胎腹裡的「相遇」。(路加福音一章44節)。這一幕,成為許多畫家喜歡描寫的圖像。(我也有畫過。)路加福音的觀點,顯然著重在施洗約翰和耶穌的連結。在聖靈的引導下,兩個人的生命從一開始就相關連。



兩幅達文西的作品:
上:巖窋終的聖母(基督聖嬰與施洗者約翰)
下:施洗者約翰



在《約翰福音》裡,施洗約翰非常確定:耶穌就是他所宣揚的彌賽亞。不過,在《馬太福音》裡面,我們看到在監獄裡的約翰需要詢問耶穌的作為,「再確定」祂是否就是那一位。(馬太福音十章2-6節)


追隨約翰,並接受他的洗禮的人應該不少。四本福音書也都提到耶穌在約旦河接受約翰的洗禮。耶穌接受洗禮之際,聖靈如鴿降臨在祂身上。只是,《約翰福音》當中的描述,看不大出耶穌是否有接受約翰的洗禮,只說耶穌「到約翰那裡去」,約翰「見證」聖靈臨到耶穌。看起來,在《約翰福音》當中的施洗者約翰,與其說是替耶穌洗禮的人,還不如說是耶穌接受「靈洗」的見證者。

耶穌接受約翰的洗禮。(現代作品,Davezelenka)

《約翰福音》裡,施洗約翰作為一個「見證者」的角色是非常明顯的。他主要的「見證」,就是證明耶穌是上帝之子。在第三章,他的門徒來報告說,曾和他們在一起的耶穌,現在有自己的門徒(有些本來還是約翰的門徒),他們也都在為人施洗。施洗者約翰說了有名的句子:「祂必興旺,我必衰微。」他為耶穌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喜樂,認為這是上帝對這個世界的計畫終於要完成了的表徵。

「祂必興旺,我必衰微!」Matthias Grünewald

神學人通常都會被教導,要以施洗者約翰為楷模,特別是約翰福音當中所描寫的施洗者約翰,一生都只為了在眾人面前「見證耶穌基督」。
在許多藝術作品裡,也都會看到施洗者約翰伸出他的手指,指向基督,不管他是個不滿兩歲的小童,還是滿面鬍鬚的成年人。


施洗者約翰之死


在《共觀福音書》(馬太、馬可、路加福音)裡,我們會讀到約翰的言語嚴厲,特別是對當時被羅馬帝國「分封」的希律王,他勇敢地加以批評,以至於被關在監獄裡,後來,又被殺害了。依照《馬可福音》的記載,希律娶了自己的嫂嫂希羅底,被施洗者約翰批評,就找機會把他關了起來,但找不到合理的罪名好殺他。有一天,希律大宴賓客(軍方的人和地方領袖),希羅底的女兒(在傳說中有個名字叫莎樂美)進來跳舞,希律被迷得願意把一半江山給這位年輕的女孩,她卻要求要「施洗約翰的頭」,還要放在盤子裡給她。
於是,施洗者約翰被砍了頭,死去的頭顱還被陳列在盤裡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施洗約翰的之死 Lucas Cranach Jr. 


這是一個戲劇性張力很大的政治謀殺故事。在當時一定是個大醜聞。這個故事也預表了耶穌的受難,那種沒有致死的罪名可控告,卻要用權力硬幹,然後又互推責任,洗手表明無辜,擺出無奈姿態的情況,會再上演的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圖:施洗約翰的頭。Francesco del Cairo

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

假如聖經人物有臉書--約伯之妻


約伯之妻

基本資料
名字:被隱姓埋名了,只能簡稱「約伯之妻」。
性別:女
配偶:約伯
感情狀況:一言難盡
居住地:烏斯
職業:妻子,母親。
專長:當妻子,當母親,生小孩(前後共20個),一面碎碎念一面照顧陪伴失去一切又生病著的丈夫。



活動動態:
建立了:「聲援約伯無罪受苦,都是上帝不好」的活動。
活動說明:約伯失去一切,都沒有抱怨半句話,現在居然還全身長瘡,痛苦不堪。這是什麼天理?
來城邊垃圾堆那裡看看刮著自己的膿瘡的約伯,他以前是全城最受敬重的人。
活動方式:棄掉上帝,死了算了。




近況:
孩子們都死去了,我生產的,不過是風嗎?
0人按讚
讚,回應,分享


夏娃:我的第一胎更慘,該隱殺了亞伯。妳的孩子至少是死於意外,沒有人手上沾著兄弟姊妹的血。

利斯巴:我的孩子和他的兄弟們因為改朝換代被殺,還被曝屍荒野。上帝所主宰的歷史也夠殘酷的。


近況:
我們淪為乞丐,約伯又病得一塌糊塗。
我們當初一起準備攜手開創的人生,怎麼會走到這樣的地步?
失去一切,我還可以撐住,可是,看到身邊的人受這樣的苦,還硬撐著,堅信上帝有他自己的義,也堅信自己沒有錯。真令我難過啊!

0人按讚
讚,回應,分享

以賽亞: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耶和華隔絕。
耶利米:祂為困苦窮乏人伸冤。

活動動態:
以利亞,約拿,天使加百列和天使米迦勒與其他72人加入你的活動:「聲援約伯無罪受苦,都是上帝不好」。


交友狀態:你剛把「全能者El Shaddai」從「摯友」變更為「點頭之交」。

近況:
被罵是愚頑的婦人了。 這硬頸項的約伯!
沒錯,恁祖嬤的話就是婦人之言!那些男性朋友的話就是可以就事論事討論的...
155人按讚
讚,回應,分享





夏娃:
我的話,亞當倒是肯聽的。結果後來所有的事都怪到我身上了。
約伯之妻:
人變得多嘴愛辯論,應該也是「人類墮落」的結果了。
米該雅:
身為男人,我得說,我的話也一樣沒有人肯聽。
耶利米:
我講的話也沒有人要聽。不過,我沒有叫人要棄絕上帝,死了算了。我只是叫大家不要掙扎,也不要有虛幻的願景,我們的國家是一定會被滅掉的,人民是一定會變成奴隸的。
約伯之妻:
先知們,你們扯遠了。不過,聽起來還挺受用的。

近況:
忍不住偷笑!談了那麼久,約伯都沒有低頭。還真的是條漢子!
「我知道我的救贖主(辯護者)活著!」
對啊!我們上法庭才不會輸呢!真理的辯護者在我們這一邊。
不過,可以拜託不要再一直流膿好嗎?衣服都長蟲了,我還要到井邊去替他汲水,來洗這可憐的身軀。
他還說要用這樣的身軀見上帝呢!

420人按讚

讚,回應,分享:

耶利米:
加油!我挺妳們!

約拿:
如果祂敢讓我這麼苦,我就給祂臉色看!

利百加:
有時可能要用一點計謀,我是說在法庭上。

加百列:
我在這個法庭待過,控告者撒旦的口才真的太好了!連主審官都被引誘著去賭一把看看,要看看到底義者是否能堅持到底?
我們雖然看不過去,還是得安靜站在旁邊服事。
不過,你們的辯護者真的活著!不要放棄。

近況:
有點得意。上帝現身了,親自來回答了。
祂還責備那三個長舌男,卻沒有對我的「愚婦之見」說半句話。
顯然祂也知道,對約伯做出這樣過分的試煉,人家不棄絕祂,不放棄生命,是多麼不容易的事!
670
人按讚

讚,回應,分享


近況:
上帝說要把約伯失去的都補回來。
可是那些失去的心肝寶貝是難以替代的。
看起來,得回去過一再懷孕生產日子了!
啊!我真懷念在爐灰裡共同奮鬥,與上帝角力的時光。

679人按讚
讚,回應,分享
加百列:我給您送個獎牌,寫:「重生之母」。

約伯之妻:還立節婦祠咧?不用了!

我是想,如果上帝應許約伯那麼多孩子,可不一定都要從我的肚子出生啊!

雅各的十二個孩子不就是由四位女士拼命生的成果嗎?
不過,我拿我們家約伯的「義人痞」實在沒辦法!唉!

夏娃:加百列,我的「眾生之母」的獎牌呢?

加百列:被奧古斯丁拆掉燒燬了。



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

光來到世界上(約翰福音1:1- 14)

南方井邊讀經

約翰福音11- 14 光來到世界上

  1. 1-2節:「太初有道,道與上帝同在,道就是上帝。」這是好多人熟悉的經文。越熟的經文,要用越嚴格的眼光再次審視,問:「這話到底要說什麼?和我的生命有何相關?」
    a.
    這一節的動詞:有(存有),同在,就是。後面的問題是:「何時? 怎樣?是什麼?」 說的是關於無限與永恆的存在。
    b.
    把抽象的「道」(話語)代換成被時空限制的「我」或「人」會有怎樣的結果?
    我們也時常會去問:我何時開始存在?我怎樣存活? 我的本質是什麼?
    c.
    一開始,都沒有提到「耶穌基督」的稱呼,卻是用「道」(logos, word )這個觀念來開啓這本福音書。

    在創世紀裡,上帝用「話語」來創造光(說:要有光),分開混沌,使大地與萬物從空無進入存有。
    約翰福音的開頭,和創世紀第一章有很深的關聯。
    「話語」(道)會成為真真實實的生命。這就是基督的奧祕。
    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選用「道」這個字來翻譯logos,有很深的考量。也許一開始,我們會很快注意到它的「不可言說性」,是超越人能瞭解並說明的。它會讓我們聯想到:宇宙的準則、道理、道路等等。
    但是我們也可以回歸到logos的「言語、字」的意義來想。看似抽象的言語(真言),由上帝發出,就「成就」了。上帝在原初時的混沌與幽暗中說:「要有光!」,光就成為真實。


    圖片:孟克,太陽

  2. 3-4節:創造與生命。人的光。
    a.
    創造的奧祕:萬物都是「藉著他」造的。「藉著」的意思是:流經他而成為有生命的個體。
    b.
    祂裡面是生命。這生命是「人的光」。(可以有兩個層次的瞭解:1. 這是人擁有的光,2.這是為人存在的光。)

    這光,可以協助人在黑暗混沌中看得到方向,顯出每個人無法被奪去的尊嚴與榮耀。
    繼續在講創造。仍舊沒有告訴我們這光和生命的具體名字。

    「萬物都是藉著他造的。」對我們來說,這是多麼美好的句子啊!沒有一樣不是「經由道生出」的,沒有一樣不是擁有這「道」的特質的。
    同性戀者,非同性戀者,性別不明者,殘障者,被看輕與蔑視的「外邦」、「列國」,也都是藉著他而存在著。都在他裡面,擁有生命的光。
    這裡關於「人的光」的說法,對你來說,有怎樣的意義呢?
    這光,對你來說,是由外面照進來的光,還是你裡面原本就有的光?
    這兩種可能性都有:一方面因為我們藉著這道而生,祂的光已經照在我們裡面。另一方面,即使我們裡面缺乏光,這道仍不斷照耀著我們。
    (見識過人性幽暗的神學家卡爾巴特和他許多追隨者,會主張人裡面只有全然的敗壞,只能等待全知、全能、至善的上帝來拯救


  1. 5節:光照在黑暗裡,黑暗卻不接受光。
    a.
    黑暗無法領受、瞭解、掌握光。
    b.
    這個主題會貫穿整本約翰福音書。

    你對這句話的感受如何?在什麼樣的情境中,這好像成了譴責與傷害的話語?在怎樣的情境中,它給予力量與安慰?
    《討論》:沒有光,也就無法定義「黑暗」是怎麼一回事。黑暗也許只是光源被遮住了。站在光源這邊望過去,看到的也許只是(自己的)暗影。但是身處黑暗之中,向著光源望過去,反而會看見光。
    黑暗可能只是光的缺乏,惡只是善的缺乏。最終我們還是能領會光,體會善。
    但是也有拉比提醒我們:不管你怎麼定義黑暗,說明黑暗的不存在,人會在黑暗中因為看不明而絆跌,卻是一個無法否定的經驗。

    (今年44日,月蝕經驗分享:
    「月已經完全被遮掉了嗎?要開始逐漸亮起來嗎?」
    「以為已經是到底了,結果還有更大的黑暗,就像我們所努力的一切,當我們以為所有的光都被遮住了,黑暗的底線卻還沒有到呢!」
    「地球停止轉動了嗎?我看不到進展,不知它會更幽暗,還是會亮起來?」
    就在我們談論間,不知不覺地,暗影靜靜地移動,皎潔的月光慢慢地越來越明亮,月的形狀,也由月牙,到檸檬狀,到圓滿。)

  1. 圖:林布蘭:施洗者約翰宣講


    6-8 節: (施洗者)約翰登場—光的見證者
    a.
    這本福音書第ㄧ個出現的人名,就是約翰。為了和門徒約翰有所分別,我們通常稱他為施洗者約翰(台語:行洗禮的約翰)。但是在約翰福音書裡,他登場的身分是:從上帝那裡差來的,要為光作見證的人。
    b.
    約翰不是那光本身,他是「見證者」(證人),是指出並證明這光的存在的人。

    約翰的見證,和現在我們在宗教團體或健康食品推銷時常看到的「見證」最大的差異在哪裡?


    《討論》常見的「見證」非常多樣,卻也有一定的模式可循:生命奇妙的改變,昨非今是,某種信念的奇妙功效等等。出來做見證的人,多半要活得很令人驚歎,不管是擁有很高的財經地位、成就非凡、還是人格討喜,長相可愛,都有他們令人羨慕之處,這樣,他們說的「見證」就頗為有效。

    在這些見證裡,雖說是要「見證」所信,讓人看見基督,但往往讓人印象更深刻的,是這些見證者。
    但是施洗約翰「作證」,是像法庭上的證人一樣,他這個人是誰不重要,重點在他的證詞。他是無我的,他的作為,都只為了證明「光」已經臨到,他自以卻不是那光。
  2. 9-11節: 真光與世界
    雖然世界因為這光而生,但是,這個世界卻不認識照在世界的光。(和第五節呼應)

    認識、掌握、瞭解、接納,需要怎樣的先決條件呢?這個世界是否擁有「認識光」的條件?
    這光的「自己人」是誰呢?
  3. 12-14節:接納這光的人,也是光的見證者
    a.
    有一小群人能瞭解並「接納、帶著」這光。他們得到「上帝的兒女」的身份。
    b.
    很特別的「出生」。這群人的新身份,是一種重新的出生。不是從人的肉體的生命(血氣)生的,不是因為人的情慾,也不是透過人的願望或意志來出生,而是從神而生。

    這是在否定人肉體的情慾、精神與情感的經文嗎?「接納」光的人,是一群禁慾而雨世隔絕的人嗎?
    如果不是,這段經文的重點是什麼?
    在耶穌基督的名字正式出現之前,就已經說明了,認識祂並接納這個「光」的人,會因為祂的權柄,得到一個新的關係,新的身份,就是成為「上帝的兒女」。
    圖:初代教會女殉道者


    《討論》:這是一種不可分割的關係,也是一個令人害怕的關係。我們會想到「父母」對「兒女」的宰制關係,也會想到養育、支持我們的力量,是很複雜的關係。
    兒女的身份看起來好像是一種特權,但是好像也就是得「背起十架」,是挺沈重的特權。
    幸好 14節裡強調,道成為肉身,住在我們當中,滿有恩典與榮耀。這好像就讓「上帝兒女」的身份變得可喜。
    道成為肉身,是只有發生在耶穌基督身上,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經歷「道成肉身」?
    基本上,約翰福音就是在告訴我們種種體會「道成肉身」的可能性:不管是在迦拿的婚宴上品嚐無盡美酒,還是在井邊談論生命中的饑渴,或是在癱瘓了很久之後,必須起來行走,我們都在身體裡,體會到「真言」成為具體的行動。
    那使萬物成為「存有」的道,讓我們的信仰不是只是一種精神的訓練,而是一個「全人」的行動。若我們傾聽身體,我們會發現身體的直覺與感受力,比頭腦更銳利清楚,更有智慧。
    以這種對「身體」的敏感度,我們將繼續來讀約翰福音。